首页 走进村落 藏品鉴赏 联系我们 进入主页 英文版 鉴藏论坛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 209 条
【作者】徐国元【发表时间】2013/5/2 21:13:42
【留言内容】

良渚部落依靠原始宗教的延续、发展,能够让部落联盟持续稳定1100年之久,这是良渚人能够达到当时最具先进生产力社会的基本保证。在尧、舜统领的部落,他们都没有达到相同的生产力发展,其原因,我认为是统治权的纷争造成的。尧、舜的所谓“蝉让制”,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。北方,由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,实际上比良渚人早。北方,基本上以游牧部落为主,南方,基本上以农耕部落为主,农耕部落需要定居,主要作物是水稻。一系列与水稻有关的内容,它们应运而生。
良渚人的“历法”,自然而然出现了。良渚人的“年天数”,就是我们的“中国年”的“年天数”。
在上海“福泉山”,良渚人把这个年天数留在了自己的建筑物上!这个建筑物是用只有良渚人才懂的“夯土技术”建造的,专家们现在叫:“祭台”。
良渚人不要回报,更不要“知识产权”,没有任何的使用、转让费用!那是全部落的精神传承、知识财富!
他们的行为,强烈的带有“原始部落公有制”的属性!在“私有制”还是“单身”的时候,良渚人的“人之初性本善”是客观存在的!所有的先进技术,良渚人献给了“中原”!不过,是以“奴隶”的身份献出的。这,就是中国远古史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 208 条
【作者】徐国元【发表时间】2013/5/2 20:08:22
【留言内容】

“商通良渚夏连周”,这是我老早提出的理论。商代以后呢?密切继承的有:大汉、大唐、元帝国、清帝国、中华人民共和国。夹在其中的朝代,有提倡薄葬制度的,也有交杂一起的都存在的,是两种状态。交杂一起的都存在的时候,往往是因为战争原因,社会还没有稳定。实行薄葬制度的朝代,也都是强大的,稳定的。和提倡厚葬制度的朝代一样,他们之间,只是上层建筑领域里的观念不同。而且是水火不容,不存在任何包容性。对母系的态度,一样的也是存在不同观念,不同信仰。对女性宽容的制度,往往出现在提倡厚葬制度的朝代,这个现象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。似乎远远的和良渚文化部落的一切,存在着丝丝联系。研究历史,我是外行,我是退出来远远的看历史现象,再投身进去,用心体会,以求取证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 207 条
【作者】徐国元【发表时间】2013/3/2 16:43:54
【留言内容】

良渚文化的专家研究队伍,北方比南方小,红山文化的专家研究队伍,南方比北方的小,这可能是一个地域性差距。这个现象在民间收藏家队伍里,好像反而不是十分的严重。作为学术研究,我认为,地域差距不应该成为鉴定能力落后的理由。想一想国际上的专家,他们的地域跨度更大!这种差距的存在,其实反映了我们的学术研究思路存在问题!在地域差距的影响下,往往还会产生更加严重的问题,那就是对自己参与的考古发掘实物会看,不是自己参与考古发掘的实物就不敢确认了!这是一个几乎普遍的现象,十分可惜!说得不好听一点,这样的专家,就像功课不好的学生,专业不巩固造成的!不知道专家会接受这样的批评否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 206 条
【作者】徐国元【发表时间】2013/3/2 16:24:09
【留言内容】

中国民间博物馆的发展方向,是个老问题,一直困惑着大多数收藏家。国家,其实出台了很好的政策,只是执行上有距离。中国的特点是人多,地大,历史悠久!如果我们把民间博物馆建设,融入各地的旅游事业,应该可以发挥极大的优势和作用。人多,力量大,每个人参与一点点,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。地大,容得下再多的博物馆!历史悠久,我们的文化丰富多彩,博大精深!看来,有思想有意识的领导是关键所在。只要是为人民着想的领导,都会接受正确的建议。都会为民族的文化保存、发展、光大努力工作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 205 条
【作者】徐国元【发表时间】2013/3/2 16:08:59
【留言内容】

良渚文化被定为“史前文化”,其实是无可奈何的“正确”,因为历史学家是依据考古实物的佐证来定的“史前文化”,没有实物证据就只好这样。现在,良渚文字发现了,不是几个,而是“一批"! 当然,这个”一批'是有限的。等到良渚文字被破译,“史前文化”就要改为“有史记载文化了”! 考古学中的理论研究,应该是值得重视的,因为只有正确的理论,才能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。民间藏家看来并不落后。能够用历史的“蛛丝马迹”,确认理论的存在依据,并且在实践中细心查找,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!向努力坚持探索中国良渚文字的所有藏家致敬!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 204 条
【作者】徐国元【发表时间】2013/2/28 10:42:43
【留言内容】

学术界好不容易突破了“黄河中心论”和“中原文化中心论”,认识到“良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”。这是很艰难的事。因为学者要放弃自己所学的以往,重新认识一个文化现象,自然是痛苦的。有不少的专家可能到现在都不愿意这样认识问题。对良渚文化的认识不足,是正常的,是需要时间的。人们的潜意识里,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一下子解决不了。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些人自己认识。因为随着这个课题研究的深入,更多的新问题接踵而来了,谁不跟上就会被自己的成见淘汰了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 203 条
【作者】徐国元【发表时间】2013/2/28 10:29:50
【留言内容】

“中国”的称谓渊源,有好多解。我认为,在原始社会,和“中国”这个词组的发音相似的,只有良渚文化的众多部落的玉琮,有内在的关联,也有发音上的接近。除此以外,好像还没有其他的好解释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 202 条
【作者】徐国元【发表时间】2013/2/28 9:43:18
【留言内容】

对甲骨文的了解、认知,我是起步晚了,但也不要紧,能参与就可以了。生命有限,学海无涯。甲骨文一般指殷商甲骨文,比殷商早的甲骨文很少见于报道。和出土文物一样,“夏”的文字也几乎没有资料可寻。(刘凤君老师发现的“昌乐骨刻文”例外。)再往前,是良渚文化时期,按照倒退法,从理论上研究文字,我们是可以追溯到夏以前的。“良渚文化时期”就跳入了人们的眼前。虽然众多的专家是不会注目这个课题的,因为它失去了他们认为的“依托”,是不可思议的,不敢去想的。万一错误,担当不起。哈哈哈!专家就是专家啊!没办法的。我们属于业余爱好者,错了也不怕,也没有难为情的说法,所以说,民间藏家比专家少保守思想,敢想敢说,只要有实物依托。任何学者、专家,研究古代文化,尤其是文字一类的,失去实物的佐证,应该是没有一点点说服力的,哪怕资格再老、权威再高。科学依靠数字化解决争论的。鉴定,也是一门科学。


上一页 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  下一页

共24页 当前第10页  
| 第 | 首页 | 未页 | 最新留言 |
 
   

在这里您可以自由发表任何想法和观点。咨询电话:0571-69899368

发表留言
标题:
*
留言内容:
*
姓名:
电子邮件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
  

 
©2008 DaShi Cun Allrights Reserved 中文域名:www.大石村.com 英文域名:www.dashivillage.com E-Mail:manager@dashivillag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