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质来源,有许多的说法,比较权威的是江苏省的专家意见:是江苏溧阳的小梅岭所产的透闪石---阳起石。我的看法不是这样的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应该在溧阳到良渚文化活动的中心地---现今的湖州、嘉兴附近地区,有一条成熟的“玉石之路”才可以理解。从实物看,良渚玉器的用材是“多元”的,并不是统一的材质。而且,许多材质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漂亮!联系到各地的“地名誌记载,江南各地,在古代都曾经出产过“美玉、美石”,矿藏不会很大,无非老早被采集光了而已!对5300年以前的“裸矿”进行今天的追究、研究、探索,这仅仅是是一种专家的学风。我是认为没有必要继续的。精力花的地方不妥当啊。老早就没有了的矿,今天怎么去找?民间藏家对杨伯达的“古玉材质论”是十分反感的。因为在杨伯达的眼里,只有新疆和田玉才是最好的材质。言外之意,就是说,红山文化、良渚文化这些远古玉器的材质是不好的,不值钱的!我们国家的古代文物比新的工艺品便宜就是这样造成的。当然不是全部意义。专家的意见---商家的买卖,他们共同的取向,似乎决定着文物的值钱与不值钱!这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!我个人是反对杨伯达这种学术观点的。世界上,没有一个国家,他们是这样看待历史文物的!也没有一个国家,会这样对待远古文物的价值的!他们从上到下的一班专家、学者,似乎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,都是这样的看法!可以说,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是“一伙”的。什么动机现在还不清楚。这几年,香港的一些利益集团,就在利用时间差,竭力在征集远古文物,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现象。我们国家博物馆的领导,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作为行为,好像无动于衷一样。作为一个馆长,在任上时候,你为博物馆的馆藏增加过多少藏品?有的博物馆干脆用大照片代替藏品的缺陷!民间藏家看了实在是难受!想作捐赠,都被告知: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安单点好”。莫名其妙!国家的博物馆的馆长,如果有民间藏家那样的积极性就好了!真正有事业心的,太少太少了!文博领域,如今是变成了一个特殊的行业了!“针插不进、水泼不进”的形容一点也不过。 |